
1923年12月底,毛泽东按照中央通知,离开长沙去上海,准备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一大。这时股票配资什么意思,他恰年满30岁。
此时,他的次子出生刚满月。离别温馨的小家庭,应该是惆怅满腹,毛泽东写下“回首从兹去”“眼角眉梢都似恨,热泪欲零还住”的句子。但想想即将面对的未来,他又踌躇满志:“人有病,天知否?”“要似昆仑崩绝壁,又恰像台风扫寰宇。”拯救苍生,我辈不出,更待何人?
他是有资格这样踌躇满志的。古人说三十而立,那么三十岁的毛泽东,应该说已经充分地“立”起来了:这年4月,毛泽东被陈独秀调到中央工作。在6月份举行的三大上,他进入中央局,陈独秀是中央局委员长,毛泽东是秘书,党内一切函件都要由他们两个签字。9月份,他回湖南,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。用了三个月时间,湖南成为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份之一。他将要去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,这意味着他已经迈入当时中国政坛最顶级的圈子里了。
再往前,他通过驱逐张敬尧、辩论谭延闿、斗争赵恒锡、倡湖南自治、办湘江评论、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活动,早已名满天下。
展开剩余88%此时,离他从湖南一师毕业刚过去5年时间,离他进入湖南四师(后来并入湖南一师)过去了十年时间!这十年间都作为,奠定了他今后事业所需要的各种基础。
毛泽东的成功,有很多要归因于时代的因缘际会,也有很多要归因于他的天赋异禀,比如说胆识。湖南一师曾经在学生间互相评议,推选出优秀学生。毛泽东六项指标全得,其中胆识一项,是他独得。这是别人不可学也学不来的。但他为人处事的很多方法、思路,是可以学的,是值得一切时代想有所成就的年轻人学习的。
一、勤读书
毛泽东读书勤奋,这是人所共知的。
现存最他最早的一批文字材料,就和借书有关。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读书时,觉得在学校里读书不痛快,就从学校退学,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,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。
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。他兴趣最大、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、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,如卢梭的《民约论》、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,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,如亚当·斯密的《原富》、孟德斯鸠的《法意》、赫胥黎的《天演论》、斯宾塞的《群学肄言》等,“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”。
在湖南一师期间,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,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,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,而且持之以恒。
他读书范围很广,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,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从《昭明文选》到《韩昌黎全集》,从顾祖禹的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到本省的县志,他都认真地研读。他曾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、史、子、集的著作,说“苟有志于学问,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”。
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学习方法。所谓“动笔墨”,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,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,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,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。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,包括听课的,自学的,摘抄的,随感的和日记等,积了有好几网篮。
读书,是提升自己最廉价的方式。正如查理·芒格说的:这辈子我遇见的所有成功人士,没有一个是不读书的——没有,一个都没有!
二、写文章
文章是一个人的名片。好的文字,能为作者迅速打开局面。毛泽东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(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)半年后,写了一篇作文《商鞅徙木立信论》。国文教员柳潜一看,惊为天人,说作者“才气过人,前途不可限量”,“练成一色文字,自是伟大之器,再加功候,吾不知其所至”,还批给其他同学“传观”。
毛泽东自是文章大家。因为写的一手好文章,后来到了中央局,给陈独秀做秘书。参加国民党一大、二大,有关文件的写作,多数都交与他。
善于写文章,在那个时代有着无比的优势。晚清开放报禁,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社会活动家通过新闻媒体制造舆论,推动中国社会变革。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孙中山等人,都是办报纸、打舆论战的高手,甚至当时的军阀也都积极使用新闻媒体维护权力。
毛的新闻舆论才华自然也不遑多让。这一阶段,他在长沙创办《湘江评论》,自己动手写稿、编稿,鼓吹革命思想。鲁迅的文章是投向黑暗的匕首,毛泽东的文章更是熊熊烈火,照亮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。
在今天,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,仍然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傍身绝技。写作,一定会是一个人的人生、职业的加分项。无论什么职业,即使不需要写作的职业,写作都可以让一个人更容易破圈。
三、跟对人
无论多么优秀,一个青年人进入社会,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“贵人”提携。不可能等着贵人来找你,即使是优秀如毛泽东,在湖南一师,毛泽东主动接近教师,在那里他遇到了很多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教员,如杨昌济、徐特立、黎锦熙等人,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友。可以说湖南一师对毛泽东的成长作用甚巨。
后来,他来到北京。在杨昌济的推荐下,他到北大图书馆做起了管理员。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,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。一时俊杰,风云际会。即使图书管理员,在这里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。更何况,他们都是同一座小楼里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李大钊、陈独秀等人,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。
年轻人要想成长快,就要多见识大场面、接近大人物。
四、踏实干
作为湖南人,毛泽东的为人做事风格,探受湘学士风的影响。
晚清以来,湖南士人形成了以推崇性理哲学、强调经世致用、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。在这种风气熏陶下,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,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,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和革命家,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。
湖南一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。毛泽东自然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。一九一七年十月,他担任学友会总务,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,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。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,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。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,由教员上课,办得不成功,中途停下。毛泽东召集一批同志,将夜校有办起来。
在他周围,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、志同道合的青年,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,包括有些已毕业的。他们也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,都有一种“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”。
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,不仅要读“有字之书”,还要读“无字之书”。这无字之书,就是实际的社会。一九一七年暑期,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、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,各带一把雨伞、一个挎包,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,外出“游学”。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,历时一个多月,走了九百多里路,游历了长沙、宁乡、安化,益阳、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,结交了农民、船工、财主、县长,老翰林、劝学所所长、寺庙方丈各色人等,写了许多笔记。回到一师,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,说他是“身无分文,心优天下”。
1918年8月份,他从湖南一师毕业,时年25岁。毕业后,他接着就和一批同学到北京去,主要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。他为组织留法活动出力不少,但最后决定,不去法国了。
他当然也想去,但最后他选择留下。理由是先研究好中国,以后再出国去留学。正如我们所知道的,革命形势发展迅猛,他以后也就没有机会留学了。
在1919年3月,他离开北平到上海,送别留法人员后,回到长沙,做起了老师,同时积极投身社会运动,立足湖南,发动了一些社会活动。如驱除张敬尧运动、发动湖南自治运动、筹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和湖南共青团等。他领导湖南工人运动,十次运动胜利了八次半,显示出发动群众的天赋。当然,在这期间,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参加了一大。
这些活动不是全国性的活动,但由于他的人脉关系,不仅受到当时在京一些湘籍人士的帮助与注意,也正是因为他离开北京在地方上搞活动,锻炼了自己的能力。
如果他一直留在北京,可能不会有太多机会做这些事。这一点,似乎可以给犹豫于一线城市还是回家乡发展的年轻人借鉴。
五、敢斗争
毛泽东是敢于斗争的人。他曾在笔记本上写道:“与天奋斗,其乐无穷!与地奋斗,其乐无穷!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!”张敬尧封了他的《湘江评论》,他就跑到北京借助同乡力量搞“驱张”运动。名公出身的谭延闿搞假自治,他公开与他辩论。看不惯军阀赵恒锡为祸一方,他发动全国舆论跟他都。即使年轻,也没怕过谁。
笔杆子的较量没怕过谁,枪杆子也不怕。年轻时的毛泽东不仅是有胆识,敢斗争,他还真敢打仗。辛亥革命那一年,毛泽东当过兵,受过军事训练。
这个经历,让他在学校期间就展露军事才干。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,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,长沙市民很是惊慌。一师位于南郊,靠近汉铁路,是溃军必经之地。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。
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,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。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。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,都不敢轻易闯入。
这月十八日,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,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。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,拿着木枪,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,同时,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,由他们鸣枪呐喊,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。在这种突然袭击下,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,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,他们全部缴了枪。由是,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。
毛泽东的这段经历,是当时所有其他中共早期创办人所不能有的,陈独秀、李大钊,一大的其他代表,此前也都不曾有过。
六、立大志
统领以上一切成就的,是毛泽东的远大志向。
他在一师期间,决心“立一理想,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。”他坚持“不谈琐事,不谈金钱,不谈男女之事”,和朋友只谈大事,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。
他曾给黎锦熙写信,谈他的决心:“十年未得真理,即十年无志;终身未得,即终身无志。”
他给黎锦熙写信,谈他的志向:“欲动天下者,当动天下之心,而不徒在显见之迹。动其心者,当具有大本大源。”“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,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?天下之心皆动,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?”
他以改变天下为己任:“故愚以为,当今之世,宜有大气量人,从哲学、伦理学入手,改造哲学,改造伦理学,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。此如大纛一张,万夫走集;雷电一震,阴瞳皆开,则沛乎不可御矣!”
古语有言:立志而圣,则圣矣;立志而贤,则贤矣。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,都要立志: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实盘股票配资网站_线下实盘配资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